分类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10-11 08:20:19
在体育场馆建设日益普及的今天,硅PU运动场因其优异的弹性和耐磨性能,成为篮球场、网球场乃至幼儿园活动区的热门选择。然而,尽管材料本身性能优越,施工过程中的细节把控却直接决定了最终场地的质量与使用寿命。许多项目在交付后不久便出现起泡、脱层、颜色不均等问题,根源往往不在材料,而在施工环节的疏忽。

一个常见错误是基层处理不到位。不少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,忽略对混凝土基础的打磨和清洁,甚至未做裂缝修补就直接铺装。这种做法看似节省时间,实则埋下隐患。硅PU虽具有一定的柔韧性,但若基层存在细微裂纹或浮尘,一旦遇水膨胀或受热变形,就会导致涂层与基层剥离,形成鼓包或局部脱落。专业施工团队会采用高压水枪清理表面,并使用专用底漆增强附着力,确保每一层材料都能“咬住”基础。
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是环境温湿度控制。硅PU属于反应型材料,其固化过程依赖于空气中的水分和适宜温度。如果施工时气温低于5℃或相对湿度超过85%,材料无法充分交联,成膜质量下降,不仅影响弹性指标,还可能引发后期开裂。有些工地为抢进度,在阴雨天强行作业,结果几天后发现地面发软、颜色发暗,不得不返工重做。真正的高效不是靠牺牲工艺换来的,而是通过科学排期和现场监测来实现。
涂刷厚度也是个关键变量。有人误以为越厚越好,于是一次性喷涂过厚,试图提高耐用性。殊不知,过厚的涂层会导致内部干燥速度不一致,表层先干而底层仍处于液态状态,当外部收缩时,内部应力释放不均,极易产生微裂纹。更严重的是,厚涂还会增加成本,且长期使用中因热胀冷缩效应加剧,反而加速老化。标准做法是分两到三层施工,每层厚度控制在0.5mm左右,间隔时间不少于4小时,让每一层都充分固化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。
还有人混淆了硅PU与传统丙烯酸涂料的区别,认为只要按常规方法施工即可。其实两者在配比、工具使用、养护周期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。比如硅PU必须使用专用刮板而非滚筒,否则难以达到均匀厚度;又如施工完成后需静置24小时以上才能走人,这期间要避免踩踏或覆盖杂物,否则会破坏初凝结构。这些细节看似琐碎,却是决定场地是否能承受高强度训练的关键。
一些小型承包商为了降低成本,擅自更换品牌或掺杂劣质辅料,例如用普通树脂替代进口固化剂,或者混入廉价填料以减少用量。这类行为短期内看不出问题,但随着时间推移,材料之间的相容性变差,导致整片区域出现粉化、褪色甚至剥落现象。更有甚者,个别厂家为了迎合低价竞争,提供未经检测的“非标产品”,一旦投入使用,后续维权困难重重,业主只能自认倒霉。
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样不容忽视。有经验的师傅懂得根据天气变化调整施工节奏,知道何时该暂停作业,何时可以继续推进;而新手则容易盲目操作,比如在烈日下连续作业而不设遮阳措施,造成局部过快干燥,形成橘皮状纹理。此外,不同区域的交接缝处理也是一门技术活,若未做好过渡处理,容易出现高低差,影响运动员的步态和安全性。
硅PU不是万能胶,也不是随便谁都能搞定的简单工程。它需要一套完整的流程管理:从基础检测、材料配比、环境监控到后期养护,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。真正优质的运动场,从来不是靠运气建成的,而是建立在严谨的态度、专业的技能和对细节的敬畏之上。当你走进一个平整、富有弹性的硅PU场地时,背后往往是无数次精确计算与反复验证的结果。